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乔楠亭"的古亭,通过赞美亭边古楠树的品格,寄托了作者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前两句简单交代地点:西园里有棵古老的楠树很出名,旁边的亭子常有贵客来访。这里用"上客"暗示这不是普通场所,而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中间四句集中描写楠树的特点:它的青翠不需要和鲜花争艳(说明它不慕虚荣),它的坚硬是因为经历过风霜(暗示坚韧品格)。树干虽历经千年依然挺拔秀丽(象征持久的美德),树根深扎大地吸收天地精华(体现内在修养)。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朝廷需要栋梁之材时,这样深藏山岩的老楠树正是最佳选择。这里用"明堂"比喻朝廷,"厚栋"指重要人才,而老楠树则象征德才兼备的隐士。
全诗妙在借物喻人,通过描写不起眼的古树,实际上在赞美那些不慕名利、历经磨练、底蕴深厚的人才。特别是最后两句,既表达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积极态度,又暗含对朝廷选拔真才的期待。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就像诗中的楠树一样,外表平凡却内涵丰富。
吴中复
(1011—1098)宋兴国永兴人,字仲庶。吴仲举子。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知峨眉县,悉废祠庙,以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奏罢宰相梁适、刘沆。改右司谏。历知泽、瀛州及江宁、成德、成都、永兴诸府军。以沮青苗法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复坐事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