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武林郡署东坡手植双松歌

峨嵋玉局天人流,元祐作守来杭州。
两湖浚后葑草薙,长堤筑罢垂杨柔。
为民种德难悉举,退傅而后公其尤。
政闲铃阁净于水,双松闻植庭之幽。
碧云圆合叶常满,黄雪细糁花初稠。
偶偕枯衲证禅悦,闲邀冷宦联吟讴。
怡颜应与此松对,蓝田丞署能同不。
迄今几阅七百载,公虽仙去松犹留。
根蟠力压雷雨拔,干攫怒偃蛟龙遒。
烟钗雾鬣互掩映,古柯老蘖恒蚴蟉。
后人见者歌勿伐,不数邵武夸安榴。
回思公也立朝宁,岁寒之节惊同俦。
建言抗直忘忌讳,赋诗奇崛凭搜求。
去杭而后迹靡定,一官转徙炎荒投。
梅花岭外行踯躅,桄榔树底闻钩辀。
雪泥鸿爪不再至,侧身东望成阻修。
松风亭子僦居日,得无触物增羁愁。
平生敬公入骨髓,公之磊砢松应侔。
惜余坐此腰脚弱,之而鳞甲观无由。
毕宏韦偃世谁及,为我画取悬斋头。
配以笠屐之图像,须麋谡谡同千秋。
清飙昼卷翠涛泻,勿使化作双长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沈德潜为纪念苏轼(号东坡)在杭州任职时种下的两棵松树而作。全诗通过赞美松树的坚韧,来歌颂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品格。

全诗核心思想:
诗人借苏轼种下的两棵古松,比喻苏轼正直不屈的品格,表达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逐段分析:

1. 苏轼的政绩(开头到"闲邀冷宦联吟讴")
-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政绩卓著。
- 闲暇时在官署庭院种下两棵松树,如今枝繁叶茂。

2. 松树的象征意义("怡颜应与此松对"到"不数邵武夸安榴")
- 用松树的苍劲挺拔比喻苏轼正直的品格。
- 历经七百年风雨,松树依然屹立,象征苏轼精神永存。

3. 苏轼的人生际遇("回思公也立朝宁"到"侧身东望成阻修")
- 苏轼因直言敢谏被贬,辗转各地,最后流放海南。
- 诗人感叹苏轼命运多舛,如同雪泥鸿爪般漂泊不定。

4. 诗人的敬仰之情("松风亭子僦居日"到结尾)
- 诗人自述对苏轼的崇敬,遗憾不能亲见古松。
- 希望能将松树画下来,与苏轼的画像一起悬挂,让后人永远铭记。

艺术特色:
- 运用比喻:将松树比作苏轼,突出其品格。
- 借景抒情:通过对松树的描写,表达对苏轼的怀念。
- 语言生动:如"根蟠力压雷雨拔,干攫怒偃蛟龙遒"等句,形象描绘松树的雄姿。

现代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伟人就像古松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苏轼虽然遭遇挫折,但他的精神和政绩永远被后人铭记。诗人通过歌颂松树,其实是在歌颂一种不畏艰难、正直不屈的精神品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