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福唐太守天下才,好事求奇竭中楮。
有时劝我静祛怀,到处寻幽闲笑侣。
一朝薏苡足人疑,万里珠玑同梦睹。
树墓休提孤剑录,星垣忽见清弦古。
好物终难寂寞留,高门即是從容所。
几年何地各分飞,此地当歌忽胥遇。
还记当头洒泪人,同是從前旧承顾。
中郎一见厚难忘,柯亭有竹君知否。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人生际遇中的知音难觅和命运无常,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说一位才华横溢的太守(地方官)喜欢追求新奇事物,常劝作者静心修养,两人结伴游山玩水("寻幽闲笑侣")。但后来太守因被人猜忌而遭遇变故("一朝薏苡足人疑",用典故暗指被诬陷),两人天各一方。

诗中用"珠玑同梦"比喻曾经共同的美好理想,"树墓孤剑"暗示生死离别,"清弦古"则象征高洁品格终会被发现。作者认为真正优秀的人("好物")不会永远被埋没,但人生聚散无常——多年后他们在某个场合意外重逢("当歌忽胥遇"),回忆起当年流泪分别的场景,感慨彼此都曾是互相赏识的知己。

最后两句最动人:就像音乐家蔡邕(中郎)发现柯亭良竹制成名笛的故事,真正的知音一旦相遇就会彼此珍惜。诗中"柯亭有竹君知否"其实是问:你可知道,你就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知音?

全诗用旅途相遇、音乐典故等意象,把官场沉浮中珍贵的友谊写得深沉含蓄。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人生起落后,我们仍是彼此认定的知己"的深厚情谊。

黄晞

(?—1057)宋建州建安人,字景微,号聱隅子。少通经,聚书数千卷,学者多从之游。石介在太学,遣诸生以礼聘召,晞走匿邻家不出。枢密使韩琦表荐之,以太学助教致仕。有《歔欷琐微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