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稙庵

季鹰雅志本江湖,胡为入洛诚计疏。
一杯莼羹入归梦,岁晚仅饱松江鲈。
何如王郎十亩宅,一生江头枕江碧。
西风落日弄烟波,却笑陶朱计然策。
我来访君春已深,江花江柳翻绿阴。
相攜三径拾瑶草。为问客来何苦心。
固知此事君计得,我被微官苦相逼。
劝君谨勿语弹冠,便恐纷纷北山檄。

现代解析

这首诗《题稙庵》通过对比两种人生选择,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无奈。

诗中先用"季鹰"(西晋张翰)的典故开篇:张翰为了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放弃官职,说明人应当追随本心。但作者指出,这种归隐来得太晚("岁晚仅饱"),暗示被动选择的遗憾。

接着用"王郎"(可能指隐士王弘)的十亩江边宅院作对比,展现了一种更主动的隐逸生活——终日与江景为伴,笑看那些像范蠡(陶朱公)一样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这里"西风落日弄烟波"的描写,生动表现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惬意。

后半段写作者拜访友人的场景:春深时节,江边绿荫环绕,两人一起漫步采摘花草。友人问作者为何还要为官,作者坦承是被官职所迫,并劝友人别劝他做官("弹冠"指整理官帽准备出仕),否则会像南朝周颙一样,因隐居不彻底遭到《北山移文》的讽刺。

全诗核心矛盾是:理想中应当像友人一样自由隐居,但现实中却不得不做官。通过莼鲈之思、江居生活、春日访友三个场景的层层递进,最终在自嘲中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笑陶朱计然策""我被微官苦相逼"等白话化表达,让现代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到古代文人面临"要自由还是要仕途"的永恒困境。

陈掞

陈掞,人称颍川丈人。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主管官告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七一)。二十六年,落致仕,守军器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五)。二十七年,由太府少卿兼权检正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四八)。与王十朋为忘年交,唱和甚多。事见《梅溪后集》卷二《陈大监用赏梅韵以赠依韵酬之》。今录诗三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