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郊行杂兴三首 其二

五亩清江曲,为农计末疏。
那无经世策,宜付绝交书。
野笛吹频歇,渔舟去若虚。
卜居能有待,天地本吾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官场、亲近自然的隐士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五亩清江曲,为农计末疏"是说:我在弯曲的江边有五亩地,虽然务农的计划不够周密(暗示自己不善农事)。这里透露出作者选择归隐田园,但并非真正擅长农耕。

中间四句"那无经世策,宜付绝交书。野笛吹频歇,渔舟去若虚"表达了:我并非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经世策),但更适合写一封与官场断绝往来的信(绝交书)。野外传来的笛声时断时续,渔船远去仿佛消失在虚无中。这里用笛声和渔船营造出宁静超脱的意境。

最后两句"卜居能有待,天地本吾庐"是点睛之笔:选择居住地可以慢慢来(有待),因为整个天地本来就是我的家。这展现了作者豁达的胸怀,认为不必拘泥于固定居所,整个大自然都是容身之处。

全诗通过清江、野笛、渔舟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恬淡的田园画卷,表达了作者看淡功名、向往自由的心境。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天地本吾庐"的豁达态度,展现了超越世俗羁绊的精神境界。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