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池塘的生动画面,用简单的自然变化传递出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风高莲欲衰,霜重蓼初发"形成巧妙对比:秋风劲吹时,莲花开始凋零;寒霜降临时,蓼花却刚刚绽放。这里通过莲花和蓼花的不同命运,展现了自然界新旧交替的规律。
后两句"会使此池中,秋芳未尝歇"是点睛之笔:虽然莲花谢了,但蓼花接着开放,让池塘的秋日芬芳从未中断。诗人通过这个细节告诉我们,生命总在延续,美好不会真正消失,只是以不同形式存在。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它用最朴实的自然现象,道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真谛。就像接力赛一样,当一种花朵退场时,另一种花朵就会登场,让美丽永远留在人间。这种对生命循环的观察,既真实又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永恒的韵律。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