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八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
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
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
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
三界众生乃迷骛,于其实录是无为。
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
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亦复不堕过人法,崄巇绝危而不危。
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
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
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的是佛教中“本际”(事物的本质)的概念,核心思想是说:真正的智慧在于看透世间表象,明白一切皆空,连“空”本身也不该执着。
逐句解析:
1. “本际”不可得
开头就说:事物的本质(本际)其实根本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真正的真相(真际)没人能真正说清,只有放下对“本质”的执着,才能体会到清净微妙的境界。
2. 知与不知都是常态
无论你是否理解这个道理,世界本身就是这样运行的。苦乐本质上没有区别,都像大悲(佛教的慈悲)一样平等。众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沉迷于追逐虚幻的东西。
3. “无为”也是假名
连“无为”(不刻意追求)这个概念也是人为创造的,刻意追求“无为”反而会让人疲惫。苦和累的本质也是空的,就像回声一样虚幻,生灭变化却从未真正分离。
4. 看透就能获得自由
如果明白心本无束缚,生死烦恼就困不住你。真正的修行不在死守戒律,而是不陷入极端(比如过度苛求自己或放纵自己),在危险中也能保持安稳。
5. 一切皆空,何必慌张?
世间万物本质上都是虚幻的,人们却为此焦虑奔波,到底在追求什么?行路难,难的不是路,而是人心总想抓住点什么。过去觉得佛很遥远,现在明白:贪嗔痴的当下就是涅槃(解脱)。
核心智慧:
诗人用“路难”比喻修行之难,但真正的难在于我们总想用概念去定义世界。放下对“本质”“解脱”的执着,在平常生活中觉察心的空性,连“放下”这个概念也放下,才是真正的自由。贪嗔痴不是敌人,看透它们的虚妄,烦恼即是菩提。
对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常被“意义”“目标”所困,这首诗提醒:生活不需要强行赋予意义,焦虑源于总想抓住确定的东西。接受无常,在烦恼中保持觉察,反而能活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