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砧词
星河耿耿寒烟浮,白龙衔月临霜楼。
谁家砧弄细腰杵,一声捣破江城秋。
双桐老翠堕金井,高低冷逐西风紧。
静如秋籁暗穿云,天半惊鸿断斜影。
哀音散落愁人耳,何处离情先唤起。
长信宫中叶满阶,洞庭湖上波平水。
万里征夫眠未成,摇风捣月何丁丁。
楚关秦岭有归客,一枕夜长无限情。
谁家砧弄细腰杵,一声捣破江城秋。
双桐老翠堕金井,高低冷逐西风紧。
静如秋籁暗穿云,天半惊鸿断斜影。
哀音散落愁人耳,何处离情先唤起。
长信宫中叶满阶,洞庭湖上波平水。
万里征夫眠未成,摇风捣月何丁丁。
楚关秦岭有归客,一枕夜长无限情。
现代解析
这首《捣砧词》描绘了一幅秋夜捣衣的动人画面,通过声音与景色的交融,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来用大白话解析它的妙处:
开篇就像电影镜头——星光清冷的夜晚,白龙般的云雾绕着月亮,照在结霜的楼阁上。突然传来"咚、咚"的捣衣声,仿佛把整个江城的秋天都震碎了。这里用"捣破"特别生动,让人好像听见清脆的杵声划破寂静。
接着诗人用梧桐叶落、西风呼啸来衬托捣衣声:有时像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轻轻飘过云端,有时又像惊飞的鸿雁突然打断夜空。这种声音描写很有层次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后段道出声音背后的故事:这捣衣声让愁绪万千的人听了,想起远方的亲人。就像汉代冷宫里落叶满阶的寂寞,又像洞庭湖平静水面下的暗流。那些戍边的将士听到这声音,在漫长的夜里更加辗转难眠。
最后点明主题:无论是楚地还是秦岭的游子,听到这"咚咚"的捣衣声,都会整夜思念家乡。诗人把普通的劳动声响变成思念的催化剂,让秋夜、砧声、月光都染上人间情感,特别能引发共鸣。
全诗妙在把日常洗衣场景写得如诗如画,用声音串起秋景与愁思,就像现在有人听到妈妈用搓衣板洗衣服的声音,突然想起老家一样亲切感人。
龚宗元
宋苏州昆山人,字会之。龚识子。仁宗天圣五年进士。授句容令,擿伏发奸如神。仕终都官员外郎。与程适、陈之奇齐名,吴人称三老。有《武丘居士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