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王蔗芗的深情之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象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淩云妙笔制心裁,香案趋班跻上台"赞美逝者才华横溢,文笔高超如凌云之笔,生前在官场(香案指官署)步步高升。这里用"妙笔""凌云"等词突出逝者的文学造诣和仕途成就。
颔联"文藻空山常照眼,肝肠劫火岂成灰"转折说:虽然逝者留下的华美文章仍在山中闪耀("空山"暗示人已不在),但他的赤诚之心(肝肠)即使经历劫难之火也不会化为灰烬。用"劫火"比喻人生磨难,强调逝者精神永存。
颈联用两个精妙比喻:"枯桐入灶枉留尾"说像古琴木料被烧只能留下焦尾,暗指逝者才华未尽;"玄鹤升天不复胎"用仙鹤飞升不返,喻人死不能复生。这两个典故既典雅又充满遗憾之情。
尾联"抛我衰残徒吊影,八哀咏罢更添哀"直抒胸臆:逝者抛下衰老的我,让我只能对着影子哀悼;即使写完悼亡诗("八哀"指杜甫的八首悼诗),悲伤却更深。最后用"衰残"与"添哀"的呼应,将个人衰老之痛与丧友之悲融为一体。
全诗通过"妙笔-劫火-枯桐-玄鹤"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从赞美才华,到感叹生命无常,再到抒发孤独哀思的情感脉络。诗中既有对逝者的崇高评价,又有"人死不能复生"的现实悲凉,更有白发人送黑发人(或同龄人)的深切哀伤,读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