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然物外、心境平和的修行者形象,用夸张的想象传递深刻的禅意。
前两句"直把须弥锤子,正打虚空鼓子"充满奇幻色彩——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这里却说把它当锤子用,敲打虚无的空气当鼓。这种不可能实现的夸张动作,其实是在说修行者已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就像我们常说"用月亮当灯笼",都是表达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后两句"稳坐寥寥而不妨,全身寂寂而忘志"转入静态描写。修行者安静打坐,身处空旷却不觉得孤单,全身心沉浸在宁静中,连追求悟道的念头都忘记了。这就像我们专注做某件事时忘记时间,但境界更高——是连"忘记"这件事本身都不在意了。
全诗的精妙在于用两个极端画面:前两句是惊天动地的虚幻想像,后两句是极致宁静的真实状态。通过这种强烈对比,展现修行者既能有天马行空的自由思维,又能保持波澜不惊的平常心。就像一个人既能疯狂幻想"用银河当滑梯",又能立刻回归到泡茶看云的淡然,这种收放自如的状态,正是禅宗追求的心灵境界。
释慧晖
慧晖(一○九七~一一八三),号自得,俗姓张,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禅师于长芦。返里谒宏智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开法补陀寺,徙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补临安府净慈寺。七年,退归雪窦寺。十年卒,年八十七。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有宋了广编《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慧晖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