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胡角引北风,蓟(jì)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露下旗濛(méng)濛,寒金鸣夜刻。蕃(fán)甲锁蛇鳞,马嘶(sī)青冢(zhǒng)白。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夜刻,夜更也。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蕃,众多。
秋静见旄(máo)头,沙远席羁(jī)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 席覉,席箕,一名塞芦。马草也,生 北方。古诗:"千里席箕草。"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注释
塞下曲:乐府旧题。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陆机有《出自蓟北门行》。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夜刻,夜更也。
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蕃,众多,《说文》:"蕃,草茂也。"
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史记》:"昴曰旄头,胡星也。" 席覉,席箕,一名塞芦。马草也,生 北方。古诗:"千里席箕草。"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现代解析
《塞下曲》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展现了边关的苍凉与将士的孤寂。
诗的开头用“胡角引北风”带出边塞的寒冷,北风呼啸,仿佛被号角声牵引。蓟门的雪白得像水一样,青海的天空与道路相连,城头上的月光洒下千里,营造出辽阔而冷清的边关景象。
中间部分描写夜晚的军营:露水打湿了旗帜,寒夜中传来报时的金属声。敌人的铠甲像蛇鳞一样紧密,战马在月光下的青冢旁嘶鸣,暗示着战争的紧张和边关的危险。
最后几句写秋夜静谧,星辰高悬,沙地遥远,羁旅的愁绪如席子般铺开。军营北面仿佛是天尽头,河水的声音从塞外传来,强化了边关的遥远和将士的思乡之情。
全诗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荒凉与壮美,通过风声、马嘶、水声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边关生活的艰苦和将士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细腻描绘。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