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寓居即事二首

南山色当户,初日半檐时。鹤去卧看远,僧来嫌起迟。
窗明云影断,庭晓树阴移。何处题新句,连溪密叶垂。
古寺更何有,当庭唯折幢。伴僧青藓榻,对雨白云窗。
暝色生前岭,离魂隔远江。沙洲半藜草,飞鹭白双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在荒僻野寺中的文人日常生活,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意境。

第一首写清晨山寺的景色:开门就能看到青翠的南山,朝阳刚照到屋檐一半的位置。白鹤飞远了,诗人躺着目送;僧人来了,又嫌自己起身太晚。窗边云影流动,庭院里树影随着晨光移动。想题写新诗句,只见溪边垂满茂密的树叶。这些画面展现了诗人慵懒闲适的生活状态,他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刻意追求什么,只是随性地感受着时光流逝。

第二首写寺中更幽静的景象:古寺空荡荡的,只有经幡立在院中。诗人与青苔为伴,对着雨窗看白云。黄昏时山岭渐渐暗下来,思绪却飘到远方的江畔。沙洲上长满野草,白鹭成双飞过。这里透露出诗人虽然身处幽静寺院,但内心仍有对远方的牵挂,不过最终依然回归到眼前的白鹭双飞这样简单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他超脱尘世又不忘人间烟火气的矛盾心境。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山寺生活的真实画面,没有华丽辞藻,却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诗人通过观察细微的自然变化(云影、树阴、藜草)和日常小事(看鹤、待僧),传递出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特别是最后白鹭双飞的画面,既增添了生机,又暗含对简单相伴的向往,让整首诗在孤寂中透出温暖。

姚鹄

姚鹄,字居云。蜀中(四川中部)人。诗人。姚鹄(hú)早年时期隐居蜀中,经常出入当时好士公卿之席幕。于会昌三年(843)经宰相李德裕的推荐,进士及第。咸通十一年(870),姚鹄累官至江南东道台州刺史。姚鹄工诗善文,元代人辛文房谓姚鹄“吏材文价,俱不甚超。”《唐才子传》,然而故震亨却称赞其诗为“清泼而不可多得”《唐音癸签》。姚鹄留诗词共三十七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