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文人,在寂静的夜晚独自思念友人的场景。
开篇"山中初寄隐"直接点明诗人刚搬到山里隐居的状态。夜晚的寺庙被满天繁星笼罩("野寺一天星"),营造出空旷孤寂的氛围。诗人感叹山路遥远("路远有如此"),料想朋友难以来访("客来应未能"),透露出淡淡的失落。
中间两句用蟋蟀和蝉鸣的声音烘托环境:蟋蟀的鸣叫仿佛在催促织布("蛩催寒妪纬"),蝉声混杂着夜间僧侣的诵经声("蝉杂夜僧经")。这些细腻的听觉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清凉的夏夜。
最后诗人突然想起志同道合的老友("忽忆忘形友"),在微弱的灯光下轻声吟诗("微吟自剔灯")。这个画面既温馨又带着几分孤独,展现了隐居者复杂的心境——虽然享受山居的清静,但仍渴望知音的陪伴。
全诗通过星夜、虫鸣、诵经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真实面貌:既有超脱尘世的宁静,也难免有人情往来的牵挂。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把这种矛盾心理表达得含蓄而动人。
薛师石
(1178—1228)温州永嘉人,字景石,号瓜庐。薛弼曾孙。隐居不仕,筑室会昌湖上。工小楷,篆籀斯隶,深造其极。尤工诗。有《瓜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