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榆林古长城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古今对比展现了和平年代的安宁景象。
前四句写实景:路边高耸的土堆是古长城遗迹,诗人找到当年士兵饮马的泉眼,发现水质清澈(暗示战火已熄)。这里用"水不腥"的细节巧妙对比了战争的血腥与和平的纯净。
中间六句抒发感慨:诗人感叹当代人生在好时代("休明"指政治清明)。过去战乱的边陲如今一派祥和——庄稼长到路边(说明无人践踏),牛羊悠闲吃草(说明没有战事惊扰)。"风尘清"三字生动表现了边疆从硝烟到安宁的转变。
最后两句点明身份:作为随行文官("儒臣"),诗人记录下这太平景象,但深知这样的盛世光靠皇帝一人之力难以实现("帝力难名"暗含对集体努力的肯定)。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将古长城废墟与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并置,通过"饮马泉-庄稼路-放牧图"三个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和平的可贵。最后两句谦逊的收尾,更凸显出盛世景象是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