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谣·渡浮桥
流浮桥,黄流喷薄翻云涛。
骈头巨舰寸金縴,翼以巨木维虹腰。
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
去年造桥民力殚,今年过桥车毂击。
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
前月南湖天使来,欲令践此夸雄哉。
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
当时白马津头渡,不下毡车上船去。
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
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爆炸性千古浮。
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
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破处龟趺出。
骈头巨舰寸金縴,翼以巨木维虹腰。
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
去年造桥民力殚,今年过桥车毂击。
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
前月南湖天使来,欲令践此夸雄哉。
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
当时白马津头渡,不下毡车上船去。
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
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爆炸性千古浮。
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
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破处龟趺出。
现代解析
《中原民谣·渡浮桥》这首诗词描绘了中原地区一座浮桥的兴衰变迁,以及人们对桥梁的深厚情感。下面我用现代语言为你解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背景
浮桥是古代连接两岸的重要设施,特别是在没有固定桥梁的地方,它的存在使得两岸的交通更加便利。这首诗通过对浮桥的描写,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
第一部分
诗的开始部分描述了浮桥的建造和使用情况。“流浮桥,黄流喷薄翻云涛”,这里形容浮桥在水流中显得格外壮观,就像巨浪翻腾,波涛汹涌。接着“骈头巨舰寸金縴,翼以巨木维虹腰”,说明浮桥是由巨大的船只和支撑结构构成,宛如飞虹般横跨河流。然而,戍河的老兵却发出了叹息,他们感慨造桥之艰难,人们过桥时也显得无比匆忙。
第二部分
这部分描绘了浮桥的损坏情况。“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意思是浮桥经常损坏,需要不断修缮,这样的过程非常繁琐和耗时。这进一步反映了桥梁建设的不易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部分
“前月南湖天使来,欲令践此夸雄哉”,然后,诗人描述了一位天使的到来,他希望能通过这座浮桥展示其雄伟。然而,“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不久之后,由于严寒和河流的冰封,浮桥在夜间遭受了严重的损坏。这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显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第四部分
这部分描写了人们在灾难后的反应。“当时白马津头渡,不下毡车上船去”,说明在困难时期,人们不得不使用更加简陋的方式来渡河。而“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则描述了人们如今再次度过浮桥时的轻松愉快,他们甚至开玩笑似地说,可以像踏着长鲸那样轻松回归。
第五部分
最后一部分“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爆炸性千古浮。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桥梁的依赖。诗人希望河流能够平稳,浮桥能够长久存在,人们可以安心出行,不再担心没有船。
最后
“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破处龟趺出”描绘了作者在道路旁看到的一幕,这一幕虽然简单,却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整个诗篇通过对浮桥从建立到损坏再到重建的叙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种种哀乐,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和乐观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不仅是一幅历史画卷,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的佳作。
周麟之
(1118—1164)泰州海陵人,一说江宁人,字茂振。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