瞌睡诗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
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息疎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儿童俗恼翁,摇膝问某字。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不省罗短长,谁能问兴替。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打瞌睡的全过程,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场有趣的"瞌睡直播"。

开篇用风雨比喻睡意来得突然又猛烈,还没找到靠垫和窗框当枕头,人就已经撑不住了。接着用"眉毛强撑""扇子掉地"这些细节,活灵活现画出困到不行的样子。睡着后进入梦境(华胥国),打呼噜(齁齁声)和摇头晃脑(兀兀)的样子特别传神。

最有趣的是中间段:小孩摇着膝盖问字,老人嘟囔着回答完马上又睡着;家人笑着拍手想责怪,看他这样又气不起来。这些家庭生活场景让人会心一笑,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

后面用夸张手法说:这人没学过佛法却会"点头"(打瞌睡),没见到酒车却流口水(睡得太香),分不清裙子长短(罗短长),也懒得管朝代兴衰。最后用"阴天百怪舞"形容梦境光怪陆离,说一年到头最擅长的就是睡觉,把爱打盹说得理直气壮。

全诗妙在把普通的打瞌睡写得妙趣横生,既真实又夸张,既写困意也写亲情,让人看到生活中可爱的一面。诗人不是在嘲笑瞌睡,而是用温暖的眼光看待这种人之常情,读来亲切又有生活气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