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生病后辞官归乡时,为感谢皇帝的恩宠而写的。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皇恩的感激、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惭愧,以及离开朝廷时的不舍之情。
开头两句,作者说自己生在好时代(寅会丁昌运),但惭愧自己才能平庸(訏谟愧琐才),暗示自己配不上皇帝的器重。接下来,他说自己那点微薄的功劳(微功)得到了皇帝的厚赏(迈级处公台),被提拔到高位(公台指高级官署),这其实是反话,体现他的谦逊。
中间部分写辞职过程:他递交辞呈(辞位囊封上),没想到皇帝反而给他更多恩宠(逾涯宠数来)。他被派去地方任职(维藩分圣寄),却忍不住流泪(涕泗),因为要远离朝廷(丹台指皇宫)。这里既有对皇恩的感动,也有离开权力中心的不甘。
最后四句更直白:皇帝的表彰文书(旌仰宸章)让他受宠若惊,皇帝的关怀(睿眷)让他感激涕零。他只能写诗回应(载赓),但觉得自己文采不够(诚寡和)。结尾"望阙几徘徊"最动人——他一边辞官离开,一边频频回望皇宫,把臣子对君主、对仕途的复杂眷恋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亮点在于真实感:一个官员在健康、能力与皇恩之间的挣扎。没有假大空的歌颂,而是用"涕泗""徘徊"这些动作,让读者看到古代文人在仕途进退中的真实心态。
陈尧叟
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宰相,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太子太师陈尧佐、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长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又与父亲同日获赐绯衣,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升任同平章事、枢密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因病改授右仆射、知河阳军。天禧元年(1017年),陈尧叟去世,年五十七。真宗废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忠”。著有《监牧议》、《请盟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