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连续阴雨带来的烦闷,以及诗人对晴好天气的期盼。
前两句"春来十日九风雨,何事东君不放晴"直白地抱怨:春天来了十天,倒有九天在下雨,掌管春天的东君(春神)为什么就是不肯放晴呢?这种抱怨带着生活化的亲切感,就像我们遇到连续阴雨天也会忍不住嘀咕。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到家门口的两棵桃李树。诗人观察到花苞已经准备好,就等着在清明时节绽放了。这里"准拟"二字用得特别生动,把桃李含苞待放的状态拟人化了,仿佛树木也在计算着开花的时间。
全诗妙在把人对天气的焦躁与自然的从容形成对比。人在抱怨雨天耽误春色,桃李却按自己的节奏静静生长。这种对比透露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领悟:该开的花总会开,不必为暂时的风雨过分忧心。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把寻常的春日见闻写出了哲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