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远离尘嚣、享受闲适生活的场景,展现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前两句写主人公喜欢清静雅致的生活,不愿让世俗的尘埃污染自己像松萝一样高洁的生活环境。"幽深"两句用古人的隐居典故(元公洞、邵子窝)来形容自己住所的幽静安宁,暗示自己像古代隐士一样追求精神自由。
中间两句通过对比展现生活的随性自在:时而像武者一样熬药养生,时而像文人一样读书写作;砍柴时哼唱的歌谣既不是商调也不是徵调(指不拘泥于形式),完全随心所欲。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早已不做追逐名利的梦("趣炎梦"指热衷功名的念头),像看笑话一样看着那些为功名扑火的飞蛾(暗讽追逐名利的人)。"赴烛蛾"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把盲目追求名利的下场比作飞蛾扑火。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形象,通过松萝、药火、樵歌等生活细节,传递出"做自己生活主人"的智慧,最后用飞蛾扑火的对比,巧妙批判了功利世俗的价值取向。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我的生活我做主"的洒脱劲儿,以及看透名利后的通透感。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