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庙
云台图功臣,椒房独未许。
示公转见私,远嫌亦何取?
龙蛇方斗争,几先择真主。
回翔竟不归,风云会轩举。
五溪阻且深,一鼓气如虎。
顾眄惜壮年,矍铄勇堪贾。
薏苡蜚语腾,宫侧起谗蛊。
公匪一将荣,犀贝何足数。
松固乳臭子,无乃累建武。
薄游沅江滨,灵祠立江浒。
遗事徵故老,英风尚千古。
慨然怀昔贤,功名想铜柱。
示公转见私,远嫌亦何取?
龙蛇方斗争,几先择真主。
回翔竟不归,风云会轩举。
五溪阻且深,一鼓气如虎。
顾眄惜壮年,矍铄勇堪贾。
薏苡蜚语腾,宫侧起谗蛊。
公匪一将荣,犀贝何足数。
松固乳臭子,无乃累建武。
薄游沅江滨,灵祠立江浒。
遗事徵故老,英风尚千古。
慨然怀昔贤,功名想铜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的故事,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悲凉结局。
开头四句用对比手法:皇帝在云台表彰开国功臣时,唯独没给外戚封赏(椒房指皇后家族),看似避嫌,实则暴露私心。这里暗讽汉光武帝对待功臣不公。
中间十二句集中写马援的传奇人生:他在群雄争霸时慧眼选择明主(汉光武帝),像龙飞凤翔般抓住机遇。带兵征服五溪蛮族时,虽已年迈却勇猛如虎。这里"矍铄"形容老当益壮,用"一鼓作气"的典故展现其军事才能。
接着六句写悲剧结局:小人用"薏苡明珠"的谣言诬陷他(说他把珍稀薏苡当珠宝贪污),连累整个家族。诗人愤慨指出:马援岂是贪图财宝的将领?这分明是外戚梁松("松固乳臭子")陷害,连累光武帝的英名。
最后六句转到现实场景:诗人在沅江边的伏波庙前,听老人讲述往事,遥想当年马援立铜柱记功的辉煌。结尾"慨然"二字,既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也暗含对功名虚幻的感慨。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龙蛇斗争"比喻乱世,用"风云会轩举"形容机遇,画面感强
2. "一鼓气如虎"既用典故又显气势
3. 通过庙宇遗迹与现实感慨的穿插,让历史有了温度
4. 最后"铜柱"意象巧妙,既是实写功绩,也象征功名如铜铸般永恒又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