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生活的闲适与超脱,同时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和避世态度。
前两句写隐士的生活状态:他常常抚摸松树,怀念古代隐士紫芝翁(商山四皓之一),在泉水边洗涤心灵,两耳清净不问世事。这里用"抚松"和"泛钵"两个动作,生动展现了隐士与自然为伴的日常生活。
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到"焚书"和"咸阳大火"的典故。表面看是说要效仿古人焚书归隐,实则暗指秦朝焚书坑儒的暴政。诗人用"咸阳三月火初红"这个意象,既点明了时节(秋天菊花开时),又暗示了现实社会的动荡不安。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山中隐逸的宁静与外界社会的动荡并置,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语言简洁但意蕴深厚,用典自然不显晦涩,让读者既能感受到隐逸之美,又能体会到诗人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