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善寄桃源图日赋诗
张生寄我《桃源图》,桃源有路归何日。高堂坐见武陵溪,犬吠鸡鸣犹髣髴。
云气挟山山欲行,山穷水阔桃花明。仙家只在流水外,世上无人知姓名。
一日花间问渔者,山河百二如崩瓦。赤帝西来祖龙死,复见同槽有三马。
太康去秦六百秋,子孙生长不知忧。商颜黄绮亦何事,白发出侍东宫游。
龙争虎战俱寂寞,绝境空存已非昨。种桃何必指秦人,春到花开又花落。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幅《桃源图》为引子,借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典故,抒发了对理想世界与现实落差的人生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篇八句描绘画中桃源景象:云雾缭绕的武陵溪畔,鸡犬相闻的村落依稀可见。流水尽头的桃花明艳动人,暗喻着与世隔绝的仙境。这里用"云气挟山"的动感笔法,让静止的画作活了起来。
中间八句通过渔夫视角展开历史沧桑:从刘邦灭秦(赤帝)、到三国归晋(同槽三马指司马氏),再到西晋太康年间,六百年的光阴里,桃源中人不知外界朝代更迭。商山四皓(黄绮)出山辅佐太子,暗示隐士终究难逃政治牵绊。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所有权力争斗终将消逝,连桃源也不再是当初模样。最后两句尤为深刻——不必执着于寻找秦代遗民,因为桃花年复一年开放凋零,暗示理想世界永远存在于自然轮回中,而非具体的时空里。
全诗巧妙地将画作、典故与历史沉思融为一体,在赞美桃源超脱之余,更透露出对永恒与无常的哲学思考。语言上善用"山欲行""崩瓦"等生动比喻,让厚重的历史感显得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