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靖节图
八旬彭泽令,胡为赋归来。
不为折腰劳,亦岂为衔杯。
世事与心违,感之良可哀。
见几苟不早,屈辱终难排。
柴桑五柳下,茆屋荒苍苔。
松菊喜犹存,田园多草莱。
力耕课僮仆,衣食聊自媒。
生死等蜉蝣,轩冕轻尘埃。
劝酬杂农圃,欢眤及孺孩。
意适辄有吟,落笔忘敲推。
纵心信所如,涧曲山之隈。
衡门向夕启,孤舟正沿洄。
妻子笑将迎,鸡犬亦喧豗。
乘化乐天命,靡复萦所怀。
缅兹绝代人,清风动九垓。
廉顽与立懦,身没名不灰。
我生千载后,仰止心悠哉。
风檐读公传,白日青天回。
不为折腰劳,亦岂为衔杯。
世事与心违,感之良可哀。
见几苟不早,屈辱终难排。
柴桑五柳下,茆屋荒苍苔。
松菊喜犹存,田园多草莱。
力耕课僮仆,衣食聊自媒。
生死等蜉蝣,轩冕轻尘埃。
劝酬杂农圃,欢眤及孺孩。
意适辄有吟,落笔忘敲推。
纵心信所如,涧曲山之隈。
衡门向夕启,孤舟正沿洄。
妻子笑将迎,鸡犬亦喧豗。
乘化乐天命,靡复萦所怀。
缅兹绝代人,清风动九垓。
廉顽与立懦,身没名不灰。
我生千载后,仰止心悠哉。
风檐读公传,白日青天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靖节先生)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由洒脱人生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屈辱终难排")讲陶渊明辞官的原因。80岁的彭泽县令(陶渊明)为什么选择归隐?不是怕向权贵弯腰行礼,也不是贪杯误事,而是看透了官场虚伪。他发现现实与内心追求相违背,若不及时抽身,终将遭受屈辱——这里揭示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正动机:保持精神自由。
第二部分("柴桑五柳下"到"乘化乐天命")生动展现了归隐生活。住在柴桑五柳树旁的茅屋里,虽然荒草丛生,但有松菊相伴;亲自耕种、与僮仆劳作换取衣食;把生死看作蜉蝣般短暂,视功名如尘土;和农民喝酒谈天,与孩童嬉戏;灵感来了就写诗,不求字句雕琢;随心漫游山涧,傍晚回家时妻子笑脸相迎,鸡犬喧闹——这些画面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隐逸图,展现了物质简朴但精神富足的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是诗人对陶渊明的致敬。说这位超凡脱俗的人,清风般的气节感动天地,能让贪婪者变得廉洁,懦弱者变得坚强。虽然身已逝,但精神永存。千年后的自己读他的传记时,依然能感受到白日青天般的澄澈境界。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平实的语言把抽象的精神追求具象化,比如用"妻子笑迎/鸡犬喧闹"表现归隐之乐,用"松菊/茅屋"象征高洁品格。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而是选择符合本心的生活方式;高尚的人格可以超越时代,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