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清明

人传此日是清明,细雨连天倍怆情。
乱后江山无霁色,愁来风树尽悲声。
伤心跋涉长为客,极目萧条何处行?
独在高楼频洒泪,瞿塘水退已称平。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清明节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乱世中的漂泊之痛和家国之忧。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清明时节,阴雨绵绵的天气让诗人倍感凄凉。这里的"倍怆情"三个字,一下子就把清明节特有的哀伤氛围渲染出来了。

中间四句是诗人眼中的世界:战乱后的山河失去了往日的明媚,风吹过树林的声音都像是在哭泣。诗人四处漂泊,举目所见尽是萧条景象,不知该往何处去。这里用"乱后江山"、"风树悲声"等意象,生动展现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人们内心的伤痛。

最后两句最为动人:诗人独自在高楼上流泪,看到瞿塘峡的水位退去,江面看似平静。这里的"水退称平"很有深意,表面是说江水,实则暗指社会表面的平静掩盖不了深层的创伤。诗人流泪不仅是为个人遭遇,更是为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情感深沉,通过清明这个特殊时节,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细雨、江山、风树、高楼、江水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悲苦。这种将个人感受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