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关于饮食节俭的道理,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吃饭不用太奢侈,吃饱就行,山珍海味其实没必要。
前四句直接亮明观点:古人认为吃饭要根据自己的食量来,吃饱就够了,那些豪华大餐(八珍)根本不是人真正的需求。这里用"量腹"这个词很形象,就是说吃饭要像量衣服一样,合身就好。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对比强烈的画面:一边是富人拿着象牙筷子还嫌饭菜不好("犀箸厌未下"),一边是老百姓因为吃不饱饿死在路边。诗人说得很直白:老天爷给每个人的粮食是有定数的,你浪费的可能是别人活命的粮食。
最后两句引用庄子重视粗粮的故事,说这篇文章值得经常读读。这就像我们现在说"要常看看贫困地区的报道"一样,提醒自己别浪费。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吃饭这种日常小事讲大道理,特别接地气 2. 贫富对比强烈,像"拿着象牙筷子挑食"和"路边饿死的人"这种画面冲击力很强 3. 道理简单但深刻,现在看也一点不过时,完全就是"光盘行动"的古代表达
说白了,诗人就是在劝我们:吃饭别装逼,吃饱别浪费,你嫌难吃的饭菜可能是别人求之不得的救命粮。
张继先
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张继先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张继先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