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朴庵用柯敬仲韵
月行天中央,天高如屋极。
中有雪色兔,世人不能识(一作下土人不识)。
我曾摩其须(一作顶),仙吏睨我侧。
众仙(一作世人)乞秋毫(一作毫光),密如雾雨塞。
蹴踏河汉翻(一作摇),汹涌若秋汐。
是谁致(一作知)此奇,南有弥天释。
仙吏今上天(一作去去不复念),令人泪沾(一作横)臆⑴。
中有雪色兔,世人不能识(一作下土人不识)。
我曾摩其须(一作顶),仙吏睨我侧。
众仙(一作世人)乞秋毫(一作毫光),密如雾雨塞。
蹴踏河汉翻(一作摇),汹涌若秋汐。
是谁致(一作知)此奇,南有弥天释。
仙吏今上天(一作去去不复念),令人泪沾(一作横)臆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月宫仙境,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想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月宫奇景(前四句)
诗人把月亮比作悬在屋顶正中的明灯,月宫高不可攀。特别提到月宫里有只雪白的玉兔,但人间百姓却认不出它的真身——这里用"雪色兔"替代传统月兔形象,赋予神秘感。
2. 仙缘奇遇(中间八句)
诗人自述曾触摸过玉兔的胡须(或头顶),身旁有仙官注视。众神仙像讨要法宝一样争抢玉兔的毫毛,多得像雨雾弥漫。他们踩踏导致银河翻涌,像秋潮般壮观。这些夸张描写展现仙界热闹非凡的景象。
3. 感怀高僧(最后四句)
点明这样神奇的景象,都源于南方有位通天彻地的高僧(弥天释指佛法高深的和尚)。现在仙官已返回天庭,只留下诗人感动落泪。这里暗含对得道高僧的敬仰和对仙缘消逝的惆怅。
全诗妙在:
- 把月亮、玉兔、银河等常见意象重新组合,构建新奇仙境
- 用"摩须""乞秋毫"等生活化动作描写神仙,让超凡场景更生动
- 结尾突然转入现实,形成梦幻与真实的强烈对比
- 通过"泪沾臆"的深情收尾,让奇幻故事有了人间温度
就像用文字绘制了一幅会动的"月宫狂欢图",既展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暗含对佛门高人的追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