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寄怀》表达的是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学问、历史的敬重。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对学问的敬仰 开头两句提到两位历史名人——王伯厚(宋代学者)和顾亭林(明末清初学者),他们都是博学之人。作者用这两位来比喻自己和友人,暗示彼此都热爱读书、钻研学问。这种引用既显得谦虚,又拉近了与友人的精神距离。
2. 对友情的珍视 “但乞远书长隔面,勿言多病突惊心”这两句最直接表达情感:作者希望友人常写信来,哪怕不能见面;同时叮嘱对方别提生病的事,免得自己担心。这种细腻的关怀,展现了真挚的友情。
3. 共同的回忆 最后两句提到“凤城”(可能指京城或某个重要地方)和“兰臭”(比喻志趣相投),说明两人曾在那里有过愉快的交往。作者说这些往事难忘,而友人也是少数能理解自己、常来相聚的知己。
整体来看,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的语言,把对学问的热爱、对友人的牵挂、对过往的怀念融合在一起。它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就像我们今天对老朋友说“多保重,常联系”一样简单却深情。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