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元夕)

半生羁旅,岁度经元夜。长是竞虚名,把良宵、等闲叶舍。去年元夜,道得□身间,依旧是,客长安,寂寞孤眠者。
今年元夜。也则非乡社。却有人□约,携手□、灯前月下。那知风雨,此事又参差,成怨恨,独凄惶,清泪潸然洒。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漂泊半生的游子在元宵节的孤独与感伤,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异乡人的节日心境。

上片用对比手法写元宵夜的凄凉。开头"半生羁旅"直接点明主人公半辈子都在外漂泊的状态。每年元宵节("元夜")本该团圆,他却总在为虚名奔波,把美好夜晚随便打发掉。去年元宵节,他以为自己能闲下来,结果还是独自在长安的客栈里孤枕难眠。这里"依旧"二字特别扎心,说明这种孤独不是偶然,而是年复一年的常态。

下片写今年的元宵节更让人心酸。明明不在家乡,却突然有人约他赏灯看月,这让他瞬间产生了期待。但紧接着"那知风雨"的转折太真实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风雨破坏了约会。最后三个短句像电影特写:从期待落空的怨恨,到手足无措的慌张,再到眼泪无声滑落,把成年人那种说不出口的孤独感写得淋漓尽致。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明习惯了孤独,却还是会为破碎的期待难过"的复杂心情。作者没有用华丽辞藻,就像在写日记一样记录普通人的真实感受,让每个在外打拼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特别是"清泪潸然洒"这个结尾,不是嚎啕大哭,而是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默默擦泪的画面,反而更让人心疼。

陈东

陈东(1086~1127年),字少阳,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出生于一个“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的家庭。陈东很早就有声名,洒脱不拘,不肯居于人下,不忧惧自己的贫寒低贱。蔡京、王黼当时用事专权,人们不敢指责,只有陈东无所隐讳忌讳。他参加宴会集会,在座的客人害怕连累自己,都避开他。后来以贡士进入太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