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霁雪
寒林静对展翠屏,六花妆点风景清。四山簇簇琼瑶树,恍然照映芝兰庭。
寒生晴光色烁烁,含辉照耀银海明。巉岩石化昆山玉,负暄猿猱出深谷。
可怜不老山白头,梅萼藏春暗香馥。紫阳留谶歌翠寒,中有玉人在其间。
道传前圣发未发,教开来学难亦难。豁然胸次冰雪释,白照红日上团团。
现代解析
这首《翠屏霁雪》描绘了一幅雪后初晴的山林画卷,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传递出宁静高洁的意境。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雪景如画(前八句) 诗人用"寒林""六花(雪花)""琼瑶树"等比喻,将积雪覆盖的山林比作展开的翡翠屏风、白玉雕琢的树木。阳光照射下,冰雪折射出烁烁银光,连岩石都像昆仑山的美玉般晶莹。这时猿猴从温暖的山谷出来晒太阳,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生机。最妙的是"不老山白头"的拟人写法,既说山峰积雪如白发,又暗喻山的精神不老,而藏在雪中的梅花暗香浮动,形成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
2. 人文意境(中间四句) "紫阳"可能指道家仙境,雪中仿佛有仙人(玉人)隐居。这里由实转虚,引出对学问传承的思考——前人未阐明的道理需要传承,教化后学虽然艰难但意义重大。将冰雪世界与求学悟道相联系,赋予自然景观哲学深度。
3. 心境升华(最后两句) 诗人面对此景,胸中郁结如冰雪消融,感受到红日升起般的豁达开朗。这个比喻既呼应雪霁天晴的自然变化,又暗指内心阴霾散去后的通透境界。
全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冰雪两重性":既真实描写冰雪美景,又将其转化为精神象征。写景时注重光影效果(晴光烁烁、银海明澈),抒情时含蓄隽永,最后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普通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自然获得心灵启迪,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中"以景寄情"的独特表达方式。
韩信同
(1252—1332)元福州宁德人,字伯循,号古遗。性颖异,工文赋,受学于陈尚德。领石堂教授,究心濂洛关闽之学。仁宗延祐间,应浙江乡举,与时不合,归即隐居不仕。四方受学者众,称古遗先生。有《四书标注》、《三礼易经旁注》及《书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