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挽树参兄
君子同祖兄,幼小未相识。大父即世时,相见客堂侧。
君年十四五,来此共晨夕。惟予及佑之,与君最莫逆。
转眼各分飞,君颇不自惜。数年事樗蒲,衣履拚一掷。
数年歌饭牛,身执奴隶役。骏马堕深堑,跃起势腾踯。
奋足向康衢,回首万钧力。折节肃至忠,见赏高季迪。
香山白先生,雅意勤指拭。濯淖污泥中,还为光明璧。
存心既愈坚,饥寒亦愈迫。枵腹谈诗书,谋道且谋食。
文坛既拔帜,家乃徒四壁。浪迹游兰陵,交游尽硕德。
笔耕既逢年,家储有担石。心惊我后人,举案恒戚戚。
倾囊购侍姬,再索而再得。得子囊复空,杏林谈命脉。
青箱易砚田,未免为人惑。救贫更益贫,贫病转相逼。
握手半月馀,悲哉已易箦。屈指数十年,回首空今昔。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人生故事,用平实的语言道尽了命运的起伏和人性的复杂。
开篇像老友聊天般回忆童年:诗人与树参本是同族兄弟,但小时候并不认识,直到祖父去世时才在灵堂初次见面。十四五岁的树参搬来同住后,和诗人及另一位朋友佑之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随后笔锋一转,用"骏马堕深堑"这样生动的比喻,描绘树参跌宕起伏的人生:年轻时沉迷赌博挥霍家产,后来又沦落到给人放牛为生。但就像落入深坑的骏马能奋力跃起,树参也突然醒悟,在文人高季迪的赏识下重拾书本,像被擦亮的明珠般焕发光彩。
最令人心酸的是中段描写:虽然学问见长,但贫困如影随形。饿着肚子读书的树参,靠写文章刚让家里有点存粮,转眼又为娶妾挥霍一空。治病学医、变卖祖传书箱换砚台,每个自救举动反而让他更穷,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邻居讲述一个真实故事:通过"倾囊购侍姬""青箱易砚田"这些具体细节,我们看到一个既让人敬佩又让人叹息的复杂形象——他有才华肯努力,却又挥霍任性;能奋发图强,却总被欲望拖累。最后"握手半月馀,悲哉已易箦"的突然离世,留下无尽唏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人性的矛盾:我们既为树参的才华和奋斗感动,又为他的选择遗憾。就像生活中很多有缺点但鲜活的人,他的故事让人想起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让我们思考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