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平原一遗老,九重未知名。
临危观劲节,相视胆为惊。
折陊犹举手,籲天闽无成。
九陨期报国,万古犹光晶。
亦有布衣人,烈烈死弥贞。
回风惜往日,辉映岂独清。
滔滔肉食辈,泚颡徒吞声。
我闻同志士,野祭激高情。
配享遗斯人,忧心每如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无名英雄的壮烈事迹,以及诗人对忠诚气节的崇敬。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前八句)用白描手法刻画一位无名老英雄的形象。这位老人虽然身份低微,连皇帝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在国家危难时刻,他临危不惧的刚强气节让所有见证者震撼。即使被敌人折断肢体,他仍高举手臂向天呼号,最终以死报国。诗人用"万古犹光晶"形容这种精神永垂不朽。

第二段(中间六句)通过对比手法深化主题。诗人提到还有普通百姓同样壮烈殉国,他们的精神像清风般纯净。而那些享受厚禄的官员们却只能羞愧低头。这里"滔滔肉食辈"与"布衣人"形成强烈反差,批判了尸位素餐的权贵。

第三段(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感慨。他说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野外祭奠英烈时,内心激荡着崇高情感。想到应该让这些无名英雄配享庙堂祭祀,诗人就感到忧心如醉酒般沉重。结尾"忧心每如酲"这个比喻,生动表现了诗人难以排遣的忧国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有力,通过无名英雄与权贵的对比,歌颂了底层人民的爱国精神,也暗含对当时统治阶层的不满。诗人没有用华丽辞藻,而是用"折陊犹举手"这样极具画面感的细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英雄的坚贞。这种平实中见深情的写法,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吴思齐

(1238—1301)婺州永康人,字子善,号全归。受学外祖陈亮。由任子入官。调嘉兴丞。忤贾似道,隐居浦阳。宋亡不仕。学者争师事之。有《左氏传阙疑》、《全归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