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写下的豪迈之作,用简单有力的语言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
前两句"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像快镜头一样,展现了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苦战十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领土的壮举。其中"荆榛"指台湾当时的荒芜状态,"荷夷"是对荷兰侵略者的蔑称,"先基"强调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后两句用田横的典故更显深沉。田横是秦末义士,宁死不屈,他的三千门客也誓死追随。这里郑成功将自己比作田横,说将士们就像田横的门客一样,历经千辛万苦(茹苦间关)也不愿离开。既赞美了将士的忠诚,也暗含着自己绝不向清廷屈服的决心。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郑成功本人一样朴实刚毅。通过"十年""三千"这些具体数字,我们能感受到收复台湾的艰辛;而"不忍离"三个字,又让我们看到英雄与将士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直到今天,这种捍卫国土的坚定意志和团结精神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郑成功
(1624—1662)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郑芝龙子。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无效,移师南澳,继续抗清。永历帝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大举入长江,直抵南京,东南大震,旋为清兵所败,退还厦门。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次年收复全台。不久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