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中秋之夜的月色美景,同时暗含对权贵的讽刺,语言优美又意味深长。
前两句写景:夜空澄净无云,露水打湿了衣裳,繁星在月光映衬下显得黯淡。这里用"清规"形容月光皎洁如规,既写月色明亮,又暗指自然法则的庄严。
中间四句有双关意味:表面写月亮渐渐升高,到午夜时分普照大地,人们可以清晰欣赏月色,月光也不吝啬照亮每一根树枝。深层却讽刺权贵(五侯)只顾享乐,不懂欣赏自然之美。"莫碍""待看"等词暗示月光无私,而权贵却狭隘自私。
最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明月高悬的圣洁景象,正对着权贵们残酒狼藉的宴席。"可怜"二字既惋惜月光不被珍惜,又暗讽权贵们醉生梦死的空虚生活。
全诗妙在写月不见"月"字,却处处是月;表面咏月,实则讽世。通过自然美景与人间奢靡的对比,展现诗人对高洁精神的追求和对权贵的批判,读来既享受月光之美,又感受到深刻的社会寓意。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