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农夫的心酸生活,劝人别种地了,不如一起喝酒解愁。
开头直接说"别当农民",因为种地太苦了——春天要赶着瘦牛犁贫瘠的土地,收成少得可怜("稀逢岁有秋"就是难得有好收成的意思),还要被官府层层加税。这些细节像镜头一样,让我们看到农民起早贪黑却吃不饱的悲惨画面。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灵魂:与其受这份罪,不如一起痛快喝酒,醉倒忘忧。这里用"醉悠悠"三个字,把借酒消愁的无奈和短暂快乐都写活了。诗人不是真的劝人酗酒,而是用夸张的方式说:种地苦到连喝酒逃避都成了更好的选择。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农民日常的辛苦(喂牛、犁地)和年年加税的压迫,道出了古代底层人民走投无路的生存困境。最后看似潇洒的"喝酒"提议,反而让这种苦难显得更沉重了。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