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泰山时的壮丽景色和内心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追忆。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泰山天门,看到松树挺立,山路蜿蜒,联想到古代圣贤("犹龙"指老子)曾在此留下足迹。这里用"詄荡"形容天门的开阔,"逶迤"表现山路的曲折,画面感很强。
中间四句展现泰山的雄伟气势:山脉像奔向都城般壮阔,齐鲁大地被泰山一分为二(阴阳)。雨后山路湿润,仙坛在晴空下白云缭绕。这些描写既有地理特征(勃碣指渤海和碣石山),又充满神话色彩(苍水节、仙坛都是道教典故)。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夜深人静时,山顶仿佛能听到鲸鱼撞击般的钟声("鲸铿"形容钟声洪亮)。这个梦境般的结尾,把泰山的神秘感和宗教氛围推向高潮。
全诗通过空间转换(从远望到登顶)、时间推移(从白昼到深夜)、虚实结合(实景与想象),展现了泰山作为五岳之尊的磅礴气势和深厚文化底蕴。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如"趋都会"把山势比作奔马)和典故,让自然景观承载了历史与传说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