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行
真人昔时归旧里,基承十世岁三豕。
嘉靖十八年己亥。
今日不见庆云宫,兵家纵横住其中。
箜篌羯鼓羌笛塞。
薄暮凄凉听不得。
行道咨嗟叹者谁,大父皆是沛中儿。
宫中种菜不种黍,乱挖土蚕掘野鼠。
当时飞鸟不敢宿,椎牛满处堆牛骨。
民家有地官为勘,官地无主人自占。
营房参差幅不正,详写文书给官印。
尚有老珰仍不死,宫外砍柴卖宫里。
如今己亥才三过,百二十年变态多。
嘉靖十八年己亥。
今日不见庆云宫,兵家纵横住其中。
箜篌羯鼓羌笛塞。
薄暮凄凉听不得。
行道咨嗟叹者谁,大父皆是沛中儿。
宫中种菜不种黍,乱挖土蚕掘野鼠。
当时飞鸟不敢宿,椎牛满处堆牛骨。
民家有地官为勘,官地无主人自占。
营房参差幅不正,详写文书给官印。
尚有老珰仍不死,宫外砍柴卖宫里。
如今己亥才三过,百二十年变态多。
现代解析
这首《故宫行》用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故宫从辉煌到衰败的沧桑巨变,核心主题是历史变迁中的权力更迭与民生疾苦。
全诗分为三部分展开:
1. 今昔对比的开篇(前四句)
诗人用"真人归旧里"暗指皇帝离宫,点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这个时间节点。曾经的庆云宫如今住进了兵家,宫廷雅乐被战场乐器(箜篌/羯鼓)取代,黄昏时分的凄凉音乐暗示着王朝衰败的气息。
2. 民生凋敝的中段("行道咨嗟"至"堆牛骨")
通过路人叹息带出百姓视角:宫中种菜不种粮的异常景象,百姓像挖野菜的难民般在宫墙内觅食。曾经庄严的禁地现在堆满牛骨,连飞鸟都不敢栖息,这些强烈反差凸显了社会秩序的崩塌。
3. 权力更替的尾声(后八句)
描写土地所有权混乱:官府强占民地,官地又被私人侵占。歪斜的军营和随意盖章的文书,暗示着管理体系的溃散。最讽刺的是老太监靠卖柴为生,将宫廷最后的尊严也消解殆尽。结尾"百二十年变态多"道出历史无情的轮回。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具象化描写:种菜的宫苑、挖野菜的百姓、堆牛骨的场景,都形成视觉冲击。通过"兵家乐器"与"宫廷雅乐"、"种黍"与"种菜"的对比,强化了历史变迁的戏剧性。全诗以平民视角观察王朝兴衰,让宏大历史有了接地气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