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译文及注释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qiǎn)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gēng)器,出仓廪(lǐn)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sù),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suì)败魏师。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阿:地名,即今山西阿县。治:治理。反:通“返”,返回。既而:后来,不久。遣:派遣。共载:同车。白首:老年人。智:智慧。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决之:决断政事,决断事情。耕器:农具 ,器具。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济:救济。私兵:私人武器。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使:派遣。兵:兵器。师:军队。童子:小孩子,儿童。使:派遣。白首:老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注释
阿:地名,即今山西阿县。
治:治理。
反:通“返”,返回。
既而:后来,不久。
遣:派遣。
共载:同车。
白首:老年人。
智:智慧。
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决之:决断政事,决断事情。
耕器:农具 ,器具。
仓:仓库。
廪:仓库中的粮食。
济:救济。
私兵:私人武器。
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
使:派遣。
兵:兵器。
师:军队。
童子:小孩子,儿童。
使:派遣。
白首:老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少年治县》并不是一首传统的诗词,而是一篇富有故事性和智慧的历史故事。下面我会用通俗的语言来解析这个故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精髓和魅力。

故事的主角是子奇,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齐国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起初,国君有些后悔派这么年轻的人去治理地方,于是派使者去追回子奇。但使者回来报告说:“子奇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国君好奇使者为什么这么肯定,使者回答:“和他一起去的人都是年长者。那些老者智慧丰富,而子奇作为年轻人有果断的决策能力,这样的组合一定能治理好阿县。”

当子奇到达阿县后,他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首先,他熔解仓库中的兵器来制作农具,鼓励农民耕作。接着,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民。这些措施让阿县迅速安定下来。

魏国听说一个少年在治理阿县,而且县里的仓库既没有兵器也没有粮食,于是派兵进攻。但阿县的人民团结起来,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私兵抵抗魏军。结果,他们成功击败了魏国的军队。

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少年治理地方的智慧和能力。子奇虽然年轻,但他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决断力,结合老者的经验和知识,成功地解决了阿县的问题。他的举措虽然看似冒险,但实际上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此外,故事也展现了人民的团结力量和对家乡的忠诚。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阿县的人民齐心协力保卫家园,最终取得了胜利。

总的来说,《少年治县》是一个关于智慧、勇气和团结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决定能力的唯一因素,只要有智慧和勇气,年轻人也能做出伟大的成就。同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外部的威胁和挑战。这个故事富有启示和教育意义,让人深受感动和鼓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