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

年去年来春复秋,田丰土谷浪言酬。
败家谑善崔文纪,宰社均无曲逆侯。
灯烛灵坛三告祀,燕鸿边塞两淹留。
不须饮福倾樽酒,聋过今生方始休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为背景,通过对比时间流逝与人世变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对人生的无奈感慨。

首联“年去年来春复秋,田丰土谷浪言酬”:年复一年,春秋更替,田地丰收本是好事,但“浪言酬”(空谈回报)暗示人们只说不做,或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暗含对虚伪社会风气的批评。

颔联“败家谑善崔文纪,宰社均无曲逆侯”:用典故讽刺现实。“崔文纪”是历史上有名的败家子,这里借指挥霍无度的人反而被戏谑为“善人”;“曲逆侯”指汉代贤臣陈平,诗中感叹如今连祭祀社神都找不到真正有才能的人,暗指社会贤能缺失,小人当道。

颈联“灯烛灵坛三告祀,燕鸿边塞两淹留”:一边是热闹的祭祀仪式(“灯烛灵坛”),一边是戍边将士(“燕鸿边塞”)长期滞留不得归。对比中揭露社会的不公:权贵沉迷形式化的祭祀,而真正为国付出的人却被遗忘。

尾联“不须饮福倾樽酒,聋过今生方始休”:诗人愤然说,不必假惺惺地饮酒祈福,装作听不见世间疾苦,只有装聋作哑才能熬过这一生。这是对现实绝望的自嘲,也暗含对麻木人心的批判。

全诗精髓
诗人通过社日的场景,揭露了社会中的虚伪、不公与人才凋敝。权贵们只顾形式化的祭祀享乐,而普通人(如戍边者)的苦难无人关心。最后以“装聋作哑”的讽刺收尾,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人生的消极反抗。语言通俗却犀利,让读者感受到古代社会中小人得志、贤者沉沦的悲哀。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