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地颂 其二

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
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
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
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
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
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
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
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
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
不了五阴如空聚,岂知四大若干城。

现代解析

这首《觉地颂 其二》用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佛教修行的核心思想,我们可以分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人生困境的比喻
诗中用"苦海""飘零"形容普通人被欲望驱使的迷茫状态,就像在汹涌海浪中随波逐流。而"浮云聚散""水月"等意象,暗示世间万物都是短暂虚幻的。

2. 修行的三个层次
- "智身"指觉悟的智慧
- "法身"代表真理本身
- "行身"是实践行动
三者就像水、冰、蒸汽的关系,本质相同但形态不同,最终要回归"本来平"的统一状态。

3. 觉悟的境界
"万有齐含真海印"就像一面镜子能映照万物,比喻觉悟者能包容一切;"湛光焰焰"形容智慧如纯净火焰,不依附任何事物却照亮一切。

4. 对普通人的启示
最后指出众生本性清净,就像被云遮住的明月。所谓的痛苦,其实是因为我们错把暂时的现象(五阴四大)当作永恒真实的存在。

全诗用"水月""浮云""镜印"等日常可见的意象,把深奥的佛理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告诉我们:烦恼源于执着幻象,解脱之道在于看清本质。就像认识到电影是光影的把戏,就不会为剧情过分悲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