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钟淑濂给谏阅视上谷

晨发青琐闱,暮出居庸道。
长风吹大漠,万里白浩浩。
维时上谷塞,未有匈奴扰。
庙略屈群策,边事藉三表。
金缯岁出塞,玄黄日在皂。
我宁求宛马,虏遂厌吴缟。
岂不练士卒,岂不筑城堡。
甲胄不御冬,樵苏难宿饱。
尖丁及养马,饮泣无昏晓。
请观郭西田,颇亦宜粳稻。
幕府锸如云,私田迹如扫。
胡雏岂甥舅,汉女为妻嫂。
嫁女与汉人,不如与胡好。
胡人饶赐予,汉人色枯槁。
古来限华夷,为禁苦不蚤。
关西顷澒洞,朝议思征讨。
王师久不出,此事难草草。
蜂虿亦有毒,长木无不摽。
汉过固不先,虏情信难保。
武事有声容,边吏工文藻。
群飞高刺大,两目视众鸟。
简书伊可畏,官事未易了。
之子匡世姿,风采实矫矫。
归来报明主,一一陈所抱。
如有英雄人,无使行间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边塞的复杂局势,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揭示了当时边防的困境和民族矛盾。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边塞实况(前16句)
用"晨发青琐闱,暮出居庸道"展现使者快速抵达边关。通过"长风吹大漠"的壮阔景象,引出看似平静的边防现状("未有匈奴扰")。但随即揭露虚假和平下的危机:朝廷用金钱丝绸贿赂外族("金缯岁出塞"),边防军却连温饱都难保证("樵苏难宿饱"),士兵们日夜哭泣。

2. 民族矛盾(中间14句)
用对比手法展现边民生存困境:汉人女子宁愿嫁胡人("不如与胡好"),因为胡人生活富足而汉人贫困。通过"胡雏岂甥舅"等句,反映民族通婚带来的复杂关系,暗示边防松懈已危及国家安全。

3. 谏言使命(最后14句)
点明写作目的:使者(钟淑濂)肩负考察边防的重任。诗人提醒边防不能纸上谈兵("武事有声容,边吏工文藻"),要如实向皇帝汇报,避免人才埋没("无使行间老")。

诗歌魅力在于:
- 用"幕府锸如云"等形象比喻,展现官府强征民田的场景
- 通过"汉女为妻嫂"等生活细节,反映民族融合下的社会现实
- "蜂虿亦有毒"等警示,体现诗人对边防危机的深刻认识
- 最后对使者的期许,展现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全诗像一部纪实短片,既有大漠风光的壮美,又有士兵哭泣的心酸,还有对治国安边的思考,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