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遇方尔止
去年赋诗平山下,今年饮酒铁瓮城。湖海飘零成二老,相逢渐觉少弟兄。
君髯虽白气犹壮,楼上吟诗楼下惊。医学旁搜未肯已,六书辨论何其精。
将访故人适闽粤,无钱买舟那得行。我有山田未归去,岁办租税借人耕。
苦吟空满二千首,一字未可示公卿。已愁嫁女复婚男,梦中五岳徒峥嵘。
昨日读君生女诗,香山东野同伤情。有儿失学亦堪虑,古来哀怨何时平。
不如置此且痛饮,春风千树黄鹂鸣。万岁楼边雨初歇,坐对长江如练横。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两位老友在镇江重逢时的感慨,充满了中年人的真实困境与豁达情怀。
开头用"去年""今年"对比,点明时光飞逝。两位漂泊半生的老友重逢,发现彼此都老了,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少。但诗人笔下的老友虽然胡子白了,精神却很健旺,在楼上吟诗的气势能把楼下人都惊到,还在钻研医学和文字学,活到老学到老。
中间部分道出中年人的现实烦恼:想去看望老朋友却没钱买船票;家里有田地却回不去,只能租给别人种;写了二千首诗却不敢拿给权贵看;既要愁嫁女儿又要愁儿子娶亲。最扎心的是写儿子失学那段,道尽古今父母共同的焦虑。
但诗人没有沉溺在愁苦中,而是选择放下烦恼痛快喝酒。最后画面突然开阔:雨后初晴,坐在万岁楼边看长江像白练般铺开。这个结尾特别妙,把琐碎的生活烦恼都抛在了壮阔江景之外。
全诗就像两个老友的酒后谈心,既吐槽生活不易,又互相打气。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感——会为柴米油盐发愁,也会为学问较真;会为孩子操心,但最后还能笑着干杯。这种接地气的文人形象,比那些只谈风月的诗更有人情味。
孙枝蔚
(1620—1687)明末清初陕西三原人,字豹人。世为巨商。明末散家财起兵,与李自成军对抗。兵败,只身走扬州读书,刻意为诗。康熙十八年举鸿博,自陈衰老,不应试,授内阁中书衔。有《溉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