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休邑唐明府哭弟韵

执手忆长路,托体悲高原。何论手足恩,常情可忍言。

公家此令弟,高怀寄林园。文章丽以则,善庆子又孙。

元方人所钦,清流想同源。帷巾所讲贯,华藻相翩翻。

人生会有归,橐钥吐复吞。修短一间耳,古来谁独存。

不忘谓之寿,可与通人论。开导其嗣息,天理培灵根。

啼乌夜欲旦,飞蚊日将昏。勖哉崇美德,忧喜在一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姓唐的地方官员(明府),安慰他失去弟弟的悲痛。全诗没有直接写哭天抢地的悲伤,而是用温暖克制的语言,传递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前八句像一幅兄弟情深的画卷:诗人握着唐明府的手,想起他们曾一起走过的路。提到逝者被安葬在高处(托体悲高原),暗示弟弟生前志趣高洁。接着夸赞弟弟的品格——他虽身在官场(公家),却向往山林田园;文章写得好又有规矩(丽以则);家族也兴旺(善庆子又孙)。这里用"元方"(东汉贤士)作比,说弟弟像清泉一样纯净。

中间八句转向哲理思考:人生就像风箱(橐钥)一呼一吸,长短寿命其实差别不大(修短一间耳),谁能永远活着呢?真正的长寿是被人铭记(不忘谓之寿),这个道理聪明人都懂。诗人劝唐明府好好教导子侄,就像培育灵性的树根。

最后四句用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乌鸦夜啼、蚊子黄昏飞舞),暗示生死如同昼夜般自然。最后鼓励唐明府:要发扬弟弟的美德,家族荣辱本就是一体(忧喜在一门)。

全诗最动人的是哀而不伤的智慧。诗人把死亡看作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强调精神传承比肉体存活更重要。安慰人时不空谈"节哀",而是引导对方思考如何延续逝者的精神价值,这种安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朱升

朱升,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景定建康志》卷三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