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好友钱翼之分别时写的,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聚散的感慨。
前两句"矫首清标二十霜,白头倾盖郑公乡"是说:我们保持高尚的品格已经二十年了,如今头发都白了,却在郑公乡(可能指钱翼之的家乡)一见如故。"倾盖"指停车交谈,形容初次见面就谈得很投机。
中间四句写友情:我们相处不拘礼节,经常一起游玩("忘形肯厌追游数");你才华横溢,我常向你请教("借润频飞翰墨香")。但世事就像浮云一样变幻莫测("世态浮云看不定"),而我们的离愁却像流水一样绵长("别情流水去方长")。
最后两句转到眼前景:在这杏花开放的季节,细雨绵绵("杏花时节霏霏雨"),以后春风再起时,还有谁能和我一起举杯畅饮呢?("谁共春风举一觞")用问句结尾,更显得依依不舍。
全诗用"浮云""流水""春雨"等自然景物来比喻人情世故,把抽象的离愁写得生动可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友情,以及面对离别时的真挚情感。特别是最后那个"举觞"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两位白发老友在春雨中把酒话别的场景,十分感人。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