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指迷歌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證,不道全在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拾遗句下有非亲二字)。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拾遗作须)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拾遗作俱)先。
断常(拾遗作倘若)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拾遗作在)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当(拾遗作学)亦从中證。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
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
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
誇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
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便逞已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
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證,不道全在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拾遗句下有非亲二字)。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拾遗作须)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拾遗作俱)先。
断常(拾遗作倘若)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拾遗作在)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当(拾遗作学)亦从中證。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
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
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
誇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
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便逞已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
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现代解析
这首《禅定指迷歌》就像一位禅师用大白话给你讲人生道理,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别折腾,看清本质,活得自在。下面拆解几个关键点:
1. 禅不是"坐"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打坐就是修禅,但诗中比喻"禅性如水"——水安静时自然清澈,不是非要你摆出打坐姿势才行。重点在于日常保持清醒,走路吃饭时都能觉察本心,这才是真功夫。
2. 放下才能看见真相 作者说拼命找"佛性"反而会迷失,就像非要盯着空气找图案,越找越糊涂。真正的智慧是停止折腾——不纠结得失、不区分好坏,像擦脏镜子一样去掉杂念,内心光明自然显现。
3. 生活就是修行场 有趣的是,诗中说不必逃避现实("和光混俗"),穿普通衣服("被褐之形")照样能怀揣珍宝。关键是用"无心"态度过日子——不较真荣辱,把身体当临时旅馆,老板(毗卢佛性)其实从未离开。
4. 警惕学佛的陷阱 作者吐槽一些修行人:有的只会背理论("斗口合唇"),有的炫技("问答敏急"),其实连主人都没找到。就像以为捡到宝珠("已握灵珠"),却还在和人攀比,这反而离真正的觉悟更远。
5. 终极秘诀:简单点 最后给出狠招:切断情感绑架(父母妻儿和别人没区别),屏蔽欲望诱惑("不见可欲思量")。当心里连天堂地狱的概念都不执着时,自由才真正开始——就像歌里唱的"有时自歌自笑",别人笑你疯癫,其实你活成了佛。
全诗最颠覆的观点是:成佛不需要特别努力,反而要停止努力。就像生病好了就停药,开悟后连"佛法"都要丢掉。这种反套路智慧,对现代人焦虑内卷的状态特别有启发——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先承认"这不是个问题"。
张伯端
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张伯端真人之师为刘海蟾,桂林刘仲远真人系张伯端真人所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