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城西北有王将军墓相传为明季死绥者而碑仅四字不知其名诗以吊之
六甸城头急皋鼓,六甸城西争战苦。
城工未毕烽烟来,螳臂支撑安足数。
将军起家果何自,定许军中推壮士。
一身战死不知名,剩有残碑留此地。
想当铁骑漫山时,深入重围尚不知。
肉博短兵亲荡决,万人披靡看英姿。
瞋目奋呼重格斗,烈士沙场甘断脰。
裹尸马革本初心,笑煞援师终不救。
归元先轸面如生,温序衔须怒未平。
所部健儿齐恸哭,匆匆渴葬即佳城。
如何勒石惟留姓,猿鹤虫沙归一尽。
家风不愧豹留皮,铁枪后裔多刚劲。
只今荒草深茸茸,鼪鼯窟穴通幽宫。
达里未收刘綎骨,谁从边徼吊孤忠⑴。
城工未毕烽烟来,螳臂支撑安足数。
将军起家果何自,定许军中推壮士。
一身战死不知名,剩有残碑留此地。
想当铁骑漫山时,深入重围尚不知。
肉博短兵亲荡决,万人披靡看英姿。
瞋目奋呼重格斗,烈士沙场甘断脰。
裹尸马革本初心,笑煞援师终不救。
归元先轸面如生,温序衔须怒未平。
所部健儿齐恸哭,匆匆渴葬即佳城。
如何勒石惟留姓,猿鹤虫沙归一尽。
家风不愧豹留皮,铁枪后裔多刚劲。
只今荒草深茸茸,鼪鼯窟穴通幽宫。
达里未收刘綎骨,谁从边徼吊孤忠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无名将军壮烈殉国的故事,充满了悲壮与敬意。
开篇用"六甸城"的紧张战况做背景,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战火纷飞的场景。城墙还没修完敌人就杀来了,将军带着士兵像螳臂当车般顽强抵抗。这里用"螳臂"这个比喻,既说明力量悬殊,又突出无畏精神。
中间部分最打动人。诗人想象将军身陷重围仍奋勇杀敌的英姿:面对潮水般的敌军,他瞪大眼睛怒吼着继续战斗,宁愿战死也不退缩。最心酸的是,明明有援军却见死不救,更衬托出将军的孤勇。这里用"裹尸马革"的典故(古代将士战死后用马皮包裹遗体),说明将军早就做好牺牲准备。
结尾处满是苍凉。将军墓如今荒草丛生,成了小动物的窝,连全尸都没能留下。诗人联想到另一位战死边疆的名将刘綎,用历史对照的手法,表达对无名英雄的痛惜。最后"谁从边徼吊孤忠"的质问,像一声叹息,道尽忠魂被遗忘的悲哀。
全诗最动人的是塑造了一个"无名的英雄"形象——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看到墓碑上模糊的四个字;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只记得他战到最后一刻的身影。这种留白反而让英雄形象更立体,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历史长河中,有太多这样默默牺牲的守护者。诗人通过荒坟野草的今昔对比,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些用生命守护家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