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凤山作(此诗收于赖子清《台湾诗醇》。)

秉铎才输制锦多,六年七邑笑奔波⑴。
有狐半为荒城废,无虎因知政畏苛。
问字经谁横北面,閒行犬共吠东坡。
海滨亦是弦歌地,善教其如富庶何(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刚到凤山(今台湾高雄一带)任职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当地治理现状的感慨和自嘲。

前两句说自己能力有限("秉铎才输"),却在六年里辗转七个县任职("六年七邑"),像一场可笑的奔波。这里用自嘲口吻,暗指当时官员频繁调动的官场现象。

三四句用比喻写当地现状:城里狐狸多是因为地方荒凉("有狐半为荒城废"),没有老虎是因为政策太严苛("无虎因知政畏苛")。狐狸象征荒芜,老虎象征苛政,说没有老虎其实是反讽政策严苛到连老虎都待不下去。

五六句写日常生活:没人来请教学问("问字经谁横北面"),闲逛时连狗都对着他叫("閒行犬共吠东坡")。用苏东坡的典故自比,既幽默又带点无奈,说明自己这个文人官员在当地格格不入。

最后两句点出矛盾:海边本是该用礼乐教化之地("海滨亦是弦歌地"),但老百姓连温饱都难解决("善教其如富庶何"),空谈教化又有什么用?点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全诗用自嘲的语气,通过狐狸、老虎、狗等动物意象,生动展现了当时凤山的荒凉和治理困境。作者既调侃自己能力不足,又暗讽政策不合实际,最后落脚到"老百姓富足比空谈教化更重要"的现实思考,语言通俗却意味深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