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日玄文馆听雨

卧听夜雨鸣高屋,忽忆陂塘春水生。
何意远林饥独鹤,若为幽谷滞流莺。
成丛枸杞还堪采,满树樱桃空复情。
二月江头风浪急,无机鸥鸟亦频惊。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玄文馆听雨时的所见所感,通过雨夜景象引发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开头两句写实景:躺着听夜雨敲打高屋的屋顶,突然想起春天涨水的池塘。这里用"鸣"字让雨声显得生动,从眼前雨声联想到远方春水,空间感一下就打开了。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写两种鸟的困境:饥饿的鹤在远处树林找不到食物,黄莺被困在幽深山谷无法自由飞翔。而自然界的枸杞和樱桃却自顾自地生长,枸杞能被人采摘还算有用,樱桃开得再美也无人欣赏。这里用鸟的困境暗喻人生际遇,用植物的"无情"反衬人的多愁善感。

最后两句回到江边实景:二月江上风急浪大,连最淡定的白鸥都被惊得频频飞起。表面写江景,实际是用"无机鸥鸟"(没有心机的白鸥)的惊慌,暗示人在世事动荡中的不安。全诗从听雨开始,到看鸥结束,把雨声、鸟影、江浪这些平常景物,都变成了表达人生感慨的载体。

最妙的是诗人没有直接说愁,但通过"饥鹤"、"滞莺"、"惊鸥"这些意象,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心中那份对世事无常的忧虑。就像我们雨天独处时,听着雨声也会莫名想起些往事,产生些感慨一样,很真实动人。

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