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夜山半步月至三鼓始回

出门看山光,月色忽无尽。
帘前秋景好,花气亦徐引。
江光山光新月光,点入秋色逾苍凉。
花香堂前一杯酒,杯底清光无不有。
三更以后月愈明,兴发我欲淩波行。
秋花倘点头,秋竹若摇手,秋钟泠泠恍开口。
一风吹人入竹楼,竹楼旁边茶百瓯。
茶香虽清客沉醉,七尺竹床三客睡。
花香亦若怜酒人,忽洒花影来周身。
夜光齐收夜钟歇,却梦酒魂飞入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赏月的闲适场景,充满了月光、花香与微醺交织的梦幻感。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视觉的流动美 诗人出门就被月光下的山色吸引,"月色忽无尽"用夸张手法表现月光铺天盖地的震撼。随后视线从远山(江光山光)转到近处(堂前酒杯),月光在酒杯里荡漾的细节,把宏大景观浓缩在方寸之间。

2. 通感的奇妙运用 "秋钟泠泠恍开口"让钟声有了人声的温度,"花香怜酒人"把花香拟人化,这些描写让没有生命的事物突然鲜活起来。特别是"洒花影来周身"这句,仿佛月光把花影像香水般洒在人身上,充满动态美感。

3. 微醺的浪漫逻辑 从"一杯酒"到"客沉醉",诗人用酒作为线索:三更后月光更亮,酒兴更浓,甚至想踏着月光凌波而行。后半段竹楼饮茶、三人同眠的描写,展现了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茶香与酒意交融,现实与梦境界限模糊。

4. 圆形结构 全诗以"出门看月"开始,以"飞入月"的梦境结束,形成首尾呼应。中间穿插的花影、钟声、茶香就像月光下的涟漪,最终所有光影声响都收束在"夜钟歇"的静谧中,余韵悠长。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把寻常的秋夜写得如童话般灵动。诗人用醉眼观察世界,让月光有了温度,让花香会撒娇,最后连自己的灵魂都跟着月光飞升,这种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正是古代文人面对自然时特有的诗意。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