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崔恭人秋山访菊图 其三

飞瀑浑疑石上琴,欲从何处更幽寻。
空明一点灵山月,与證迢遥世外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山访菊的意境图,用自然景物表达超脱世俗的心境。

前两句"飞瀑浑疑石上琴,欲从何处更幽寻":
瀑布从石上流下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有人在石头上弹琴。诗人被这美妙的自然音乐吸引,想寻找更幽静的地方。这里用"石上琴"的比喻,把瀑布声比作琴音,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后两句"空明一点灵山月,与證迢遥世外心":
夜空中一轮明月高悬,清澈明亮。这月光仿佛能印证诗人远离尘世的超脱心境。"世外心"指的就是诗人想要远离喧嚣、追求宁静的愿望。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声音(瀑布如琴)和视觉(明月)共同营造出空灵意境
2. 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追求,把外在景观和内在心境完美结合
3. "世外心"三个字点明主旨,道出许多人内心都有的对宁静的向往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想隐居",而是通过描写山水月夜,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