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宁国寺的古寺风光,用自然美景和寺庙的宁静氛围传递出超脱世俗的禅意。
前两句开门见山:这座寺庙坐落在地势优越之处,周围千姿百态的岩石显得格外秀丽,而寺庙的名声历经万年依然流传。这里用"千岩秀"和"万古存"形成时空上的对比,既展现了空间上的壮美,又暗示了时间上的永恒。
中间四句是细腻的景物描写:红褐色的山崖上留着仙人足迹般的天然纹路(丹崖纪灵躅),深青色的庙宇建筑掩映着佛门圣地(绀宇蔽祇园)。古老的树木垂下藤蔓的影子,幽静的池塘边浸染着青苔的痕迹。诗人用"老树""藤影""幽池""苔痕"这些意象,营造出古朴幽深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寺庙岁月沉淀的宁静。
最后两句写出诗人的心境:在这般环境中,不需要刻意追求,自然就能领会到许多生活趣味,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林间小坐。这里的"会心""随意"特别重要,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那种不费力的愉悦和自在。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古寺的幽静美景,通过老树、苔痕等细节传递出时光的痕迹,最终落脚在人与自然相融的闲适心境。诗人没有直接说理,但通过景物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远离尘嚣、回归本真的禅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歌的独特韵味所在。
邵輶
邵輶,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为新城主簿(明万历《新城县志》卷四)。后知昆山县(明嘉靖《昆山县志》卷五)。今录诗二首。